《青葉石大觀》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:乾隆年間,權臣和珅對其府邸進行了大規(guī)模的修建和擴建,并在庭院的竹屋深處修建了一座亭子。 他還沒有為亭子題字,正在考慮為哪位名人題字。 當時朝廷中最有名的人物無疑是著名學者紀曉嵐。 這《吉大衍殿》雖然口吃,樣子怪異,而且高度近視,但學識卻很淵博。 他又是《四庫全書》的社長,也是學者流的佼佼者,所以大家都認可他的題詞。 聽到和珅親自來求字,紀曉嵐欣然答應,并寫下了“竹芽”二字。
書法工整,文字飄逸。 它不僅與亭周圍的竹林風光相對應,而且還有出處——出自2000多年前成書的《詩經·小雅·司前》“似竹芽,似松樹”。 “繼”,人們常用“竹芽松樹”來形容家庭興旺發(fā)達。 這是用來祝賀任何建造新宅邸的人。 于是,何先生非常高興,就命人在額頭上掛了一個亭子,向別人炫耀。 有一次,乾隆皇帝參觀何府,走到亭前。 他看到銘文,捻著胡須輕笑,和珅卻不懂。 乾隆皇帝笑道:“你被吉大煙殿戲弄了,他在罵你全家都是白癡!” 從此,何先生對紀曉嵐恨之入骨。
也只有紀曉嵐這樣優(yōu)雅的人,才能做出如此優(yōu)雅的事情,用牌匾來捉弄人。 不過,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清代匾額藝術的發(fā)展。
匾額起源于秦漢時期,唐宋時期流行于全國。 明清時期,匾額制作藝術高度發(fā)達,尤其是清代的御匾。 不僅在數(shù)量和工藝上超越了前代,而且制作和贈送牌匾的工藝和儀式也達到了頂峰。
清代御匾一般分為兩部分。 一是宮殿內使用的匾額,主要包括故宮和各皇家宮殿(包括宮殿、陵墓等)的宮門、房間的匾額,以及室內懸掛的各種裝飾匾額。 二是禮匾,即皇帝賜予大臣的禮匾,包括贈予朝鮮、琉球等國國王的匾額。 當然,更多的是各地城市、寺廟、書院等建筑上的匾額、碑刻,以及贈予個人的餐館匾額、碑刻。 清代皇帝御書匾中各種功能的匾額所占比例各不相同。 從宮內秘籍來看,道光十七年(1837年),道光皇帝共書寫匾額29塊,其中宮內各地使用的匾額有17塊,占總數(shù)的60%; 皇帝賜予各地廟匾。 7件,占24%; 賜予大臣及其他大臣的長壽牌3枚,占10%; 授予外國諸侯王的匾額1塊,占3%。
無論是宮廷匾額還是贈贈匾額,都必須遵循索取匾額的程序。 如果是宮匾,則由內務府首長贈送; 如果是地方牌匾,則由當?shù)刈罡吖賳T頒發(fā),通常是總督或總督。 索要匾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,理由一定要充分,比如哪里新建的建筑竣工了,哪個官員立過功,當?shù)啬膫€老人已經活了一百多歲了,“五歲”等。幾代人同在一個屋檐下”、“親訪七代人”。 “是的,也可以索取御匾。通常,匾額的內容、數(shù)量、大小都要寫在匾額上。清宮《詔書》記載:嘉慶十年(1805年)十月西寧大臣玉鼎向慧覺寺扎木木羊呼圖克圖匯報?;实坶L壽(生日)并捐資建塔,請求賜予皇家匾額。但玉寧沒有報告該塔的規(guī)模和大小嘉慶皇帝非常生氣,讓軍機處通知于寧,警告他之后,又讓他把寶塔的各種數(shù)據(jù)重新包括進去,請重新——報價所需牌匾的尺寸。
清代皇帝大規(guī)模書寫匾額,始于康熙皇帝。 從宮中的雜記來看,他一生僅為五臺山各寺書寫匾額就有46塊。 相比之下,雍正皇帝就更加了不起了。 清宮里有一份檔案記載,雍正稱帝后,下令將他當太子時所寫的匾額全部帶回宮中。 好家伙,一共收回了458塊牌匾。 贈禮對象上至叔公大臣,下至大臣、貢圣。 不過,在清朝歷代皇帝中,擁有御匾最多的還是乾隆。 這與他在位之久、功績之大有關。 嘉慶、道光時期,隨著國運開始走下坡路,書寫的御匾也少了很多。 這也與他們不熱衷書法、字跡不好有關。 這種頹勢在咸豐年間得到扭轉。 咸豐皇帝雖然腳有點瘸,臉也麻了,但是他擅長書法,所以寫了很多御筆匾。 他在位11年,寫了660塊匾額,而他的父親道光皇帝在位30年,只寫了437塊。
同治、光緒年間,御匾再次流行。 但這里有一個隱藏的故事。 同治、光緒當皇帝的時候,他們還很年輕,連字都認不出來,更別說寫匾額了。 至于慈禧,也是一個賜匾的好人。 她后來學會了寫字,只有當她覺得自己足夠好的時候才開始自己寫。 也就是說,這些孤兒寡母的御匾,大部分都是南書房的翰林和上書房的文人代寫的。 不僅是匾額,其他御書都是這些詩人代寫的。 據(jù)光緒年間檔案記載,南書房、上書房為頤和園樂壽殿、依依殿、文德樓、朵房等地代寫御匾、楹聯(lián)136幅。 由于代筆辛苦,光緒皇帝還下令獎勵每人卷袍料和普洱茶。
清代皇帝御匾的盛衰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影響。 首先,隨著宮廷園林的不斷擴建,對御匾的需求也隨之增加。 乾隆、咸豐及后來的光緒年間,宮殿的改擴建工程刺激了對御匾的需求。 此外,清宮的匾額檢查和匾額更換制度也促進了清代皇家匾額的不斷創(chuàng)新。 清宮每年都會在宮內各處檢查匾額。 皇牌被轉移到其他地方或更換新的是很常見的。 還有地方官,迎合好人,想方設法得牌匾。 例如,同治初年,太平天國運動被鎮(zhèn)壓時,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等有時為部下的軍功請匾,有時為重建軍功請匾。小寺廟。 既然皇上正在崛起,他們都一一答應。 光緒年間,索匾制度不再嚴格。 就連在日本長崎重建孔廟的中國人,也得索要牌匾。 有的官員在40歲的時候還索要生日牌匾。 總而言之,這是一團糟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清代,一班多批量發(fā)行的情況很常見。 比如,咸豐十一年(1861年)咸豐帝死后,年輕的同治皇帝即位。 按照規(guī)定,新皇帝每次登基,都要書寫御匾,懸掛在文廟內。 當時,同治皇帝年僅6歲,握筆還力不從心,更別說書寫匾額,便讓翰林南淑芳代筆,由內務部制作管理。 太學文廟(國子監(jiān))懸掛一本。 同時,牌匾副本也移交給軍機部處理。 曲阜圣公孔繁浩收回而制。 還贈他一支毛筆,匾額可以由孔府收藏,無需歸還。 并命武英墊將抄寫御匾,分發(fā)至全國各省、州、縣、學校。
清代皇帝一般喜歡以匾額的形式書寫御書,以二字、三字、四字匾最為常見。 御書無論有多少字,都不適合做匾額。 它們通常被制成水平懸掛或懸山。 清朝皇帝書寫御匾有嚴格的程序,通常是皇帝先頒布圣旨,勾勒出題旨范圍,并請南書房的翰林起草字句,恭謹抄寫。黃紙或黃紙折給皇帝。 圈選擇。 這個過程在宮里被稱為“色情”。 皇帝會根據(jù)自己的喜好,用紅筆在大臣們所賜的黃牌上圈出想要的字句。 這個過程被稱為“繞朱”。 詩人與皇帝交情的整個過程,用宮廷術語稱為“獨行”。 皇帝定下字句后,傳旨到內務府或茂勤堂取紙墨,其中有書寫用的格紙。 格紙通常根據(jù)法令和文字的大小,用灰線彈奏。 很暗。
御筆匾上的字通常是皇帝親自書寫的。 寫完后,請人直接從茂勤堂取寶物。 有時,由于匾額所需的字太大,皇帝一般不會按原來的大小寫,而是要求官員寫完后放大。 清朝末年,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書法功力有限,就讓官員們寫好書法,然后自己描在紙帛上。 有時,皇帝還要求代筆人在他們的作品上“保衛(wèi)大臣的錢財”。
據(jù)《清宮志》記載,御匾的書寫、布局都有自己的一套規(guī)定和術語。 “天頭”、“極角”、“開合”、“個”等詞語用來表示紙上每個字的空間位置。 。
清朝皇帝的御書多寫在紙上或絲織物上,稱為“札記”。 一般用寶物來傳達圣旨,沒有銘文。 清朝皇帝的匾額通常使用皇帝各自的“御寶”。 印章直接置于牌匾上方,稱為“印額”。 一般只會使用一件寶物。 慈溪是個例外。 她平時喜歡在牌匾上使用三塊方形寶物。 現(xiàn)在我們看到很多紀念慈禧的牌匾。 三塊匾額一般右側寫有“太平仁慈,天地相合”,中間寫有“慈禧太后御筆之寶”,右側寫有“天地心中數(shù)梅花”。左邊。 匾額印章一般寫完后到茂勤堂蓋章。 但如果是木匾,則需要將皇帝指定的御璽放大,制作成寶樣的印盤,然后將原稿和寶物樣品提交內務部制造處。 樓署刻印,填墨。
清代皇帝御書匾額的制作主要由內務部造辦所承擔。 內務部制造室是專門生產宮廷陳設的機構。 按工種分為各種生產作坊,主要有如意閣、木工、刻工、銅工、漆工、裝裱等,康熙時期多達40個。 除了宮內的各種工程和亭臺樓閣外,南方的杭州織造、蘇州織造、江寧織造等,包括兩淮鹽政、長蘆鹽政等也承接了宮中的御匾。
至于地方的御匾,通常是皇帝將匾上的文字送給總督,然后由地方官員挑選當?shù)氐墓そ尺M行布局和制作。 如果御匾被送到外國封臣,通常是由內務部制作并以原包裝運輸。
清朝皇帝的御匾代表了清代乃至中國歷史上匾額藝術的巔峰。 清朝皇帝的御匾制作十分講究。 從材質上來說,主要有紙、絲、木、銅、金、石、玉、琺瑯等。御匾字體大多與清朝皇帝的個人書法愛好有關。 順治、康熙以后,欣賞唐代的各種書法書法。 比如康熙、雍正皇帝研究董其昌,乾隆皇帝研究趙孟俯。 清朝皇帝的匾額以楷書為主,也有楷書和行書。 清代的御匾,尤其是宮廷中使用的匾額,一般都是滿文和漢文,定制的滿文(左邊是文字)、漢文(右邊是文字),但也有錯誤的情況。 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內務府發(fā)現(xiàn)新建熱河避暑山莊外八寺中須彌福壽寺御匾為“右滿”、“左漢”。 乾隆帝調查此事,但茂勤殿總太監(jiān)等官員記不清,又無記錄可查,于是下令更換匾額。
清朝皇帝的御匾形狀多種多樣。 一般來說,門匾、宮匾多采用“朱砂漆、綠地、金字匾”。 宮外的匾額中,最著名的就是龍匾,而室內的各種匾額的造型更是多種多樣。 例如有框匾、卷軸匾等形式。 其中以宮廷中稱為“一塊玉石”的匾額式,即鑲玉匾額式為主流。
清代御匾邊框上的裝飾圖案有“萬字端”、“九龍紋”等名稱,最常見的是“燈草紋”。 從記錄光緒末期宜鑾殿匾額框架修繕的檔案來看,全部26塊方匾中共有“萬壽無疆”等12種匾額。
清皇帝御匾上的文字、章節(jié)內容,反映了封建統(tǒng)治者的思想和意志。 宮廷匾額大多表達正統(tǒng)思想。 三正殿、后三宮、養(yǎng)心殿是清統(tǒng)治者處理政事的地方。 他們的牌匾大多來自十三經中的《周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詩經》。 例如,著名的太和殿正中懸掛著順治皇帝親書的“正大光明”匾額。 “正大”出自《周易·大莊》,意為“正大,天地之愛可見”; “光明”出自《周易·錢》,相曰:“天之道,益而光明”。
除了正統(tǒng)的講道之外,還有一些帶有淡淡書卷味的匾額。 就連深宮的匾額,也會追求漢宮秋月、小橋流水的意境。 如“山響琴清”、“云清松落”、“一壺天地”等,圓明園、避暑山莊等地的御匾連更傾向于這個方向。
此外,皇帝還喜歡用一些警句作為御匾。 比如,道光皇帝就對“動靜須謹防思變”情有獨鐘。 道光元年至三十年,他親筆書寫匾額九塊,掛于養(yǎng)心堂等多處。
與宮廷匾額相比,清朝皇帝在匾額文字的選擇上似乎有更多的自由。 除了皇帝直接書寫宮殿、殿堂、寺廟名稱的匾額外,匾額的選字有很大的自由度,但也必須有針對性,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對象。 ,牌匾的內容也應該相應。 外部匾額中,以賜于各寺廟的匾額最為常見。 如果是有廟號的匾額,則在廟號前加上“皇”字。 如果是圣匾,則前面加“皇帝”二字。 寺廟匾額上常使用“大乘開悟”、“蓮花云液多多”等字樣。如果是書院,則常使用“理學校長”、“人圣天梯”等字樣。 例如,授予地方官員時,文官多用“省清標”,武將多用“干城衛(wèi)”。 如果送給八旗閑人就是“睡云臥月”,如果送給和尚就是“華藏禪林”,如果送給僧侶就是“華藏禪林”。老百姓,那就是“欺腹行和平”了。 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文字和篇章,靈活多情。
隨著對御匾的需求量不斷增加,加上后來的皇帝和大臣們知識都不如前輩,出現(xiàn)了匾額相互碰撞的現(xiàn)象。 例如,道光帝曾親筆題寫“綏江西湖”兩塊匾額,分別送給兩廣總督耆英、四川總督寶興,作為壽辰匾額。 同治、光緒時期,由于文字不夠,宮內匾額上的文字變得更加平民化。 慈禧干脆下了一道圣旨,直接要求南書房的翰林官員在黃碑上書寫“吉祥字”。 例如,咸豐皇帝題寫?zhàn)B心殿東佛堂的“永保清朝”匾額,代表了晚清匾額吉祥字的一種趨勢。
除了請、制牌外,迎賓、掛牌也有相當嚴格的制度。 嘉慶六年(1801年),追查刑部員外郎長隨。 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他承接迎匾大典時,沒有準備黃閣轎,而是用了彩花寧轎。 在領取牌匾的同時,他穿的衣服也違反規(guī)定,受到了懲罰,可見制度的嚴格。
另外,懸掛牌匾也很有講究。 例如,在山東泰山的碧霞元君廟,清代歷代皇帝都有御匾。 嘉慶十九年(1782年),嘉慶皇帝聽說殿內歷代皇帝的御匾排列有問題,便將雍正皇帝的御匾懸掛在正殿內。 其中,旁邊還掛著康熙皇帝的匾額,所以他特命山東巡撫檢查此事。 后來查明,寺內的康熙皇帝御匾因火災被燒毀,所以雍正皇帝的匾額就懸掛在寺院中央。 雖然是虛驚一場,但也說明了皇帝們對于御匾布置的認真和細心。
Copyright ? 2012-2024 云木匾額制作廠 版權所有 備案號:滇ICP備202301568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