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建筑中的匾額文化
舉世聞名的滕王閣。
干清宮內(nèi)的“端正光明”匾額。
文\本刊特約撰稿人王凱
我們經(jīng)常在宮殿、寺廟、祠堂、樓閣、樓閣、商鋪、名人府邸中看到帶有銘文的匾額。 這些斑塊就是人們常說的斑塊。 匾額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常見的裝飾,常掛在門楣、窗楣或廳堂的顯眼處。 它們與建筑、文學(xué)、書法等藝術(shù)形式相結(jié)合,描繪風(fēng)景或表達情感,以表現(xiàn)建筑物的主人。 家庭層面、道德修養(yǎng)、人生哲學(xué)和精神寄托——可以說,牌匾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標志,也是建筑的靈魂和眼睛。
斑塊的起源和演變
牌匾的歷史有多久了? 有人說起源于周文王時期,但更多人認為匾額起源于漢代。 據(jù)清代《說文解字注》記載:“蕭何于漢高六年(公元前200年)決定題蒼龍、白虎兩宮。”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知道,中國最早的匾額是西漢宰相蕭何為長安未央宮蒼龍、白虎殿題寫的,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年。
匾額誕生后,很快就成為朝廷和政府表彰官員和百姓的獎勵,成為榮譽的象征。 有點類似于今天的證書、橫幅。 我們可以從《后漢書·百官》的記載中得知:“凡有孝子孫,有貞婦,有義妻,施財救人,為民為范的士人,無不孝敬家人,以弘揚善行?!?/p>
唐宋時期,中國書法達到新的高峰,涌現(xiàn)出一大批書法名家。 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也促進了匾額的發(fā)展。 一些寺廟、樓閣上的匾額往往是當(dāng)時書法家所書。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,最擅長楷書。 他的人物豐滿有力,骨骼堅韌。 他被稱為“燕提”。 與趙孟俯、柳公權(quán)、歐陽詢并稱為“楷書四大家”。 顏真卿曾為廣西逍遙塔、江西吉安凈居寺、湖南岳陽樓題匾。 如今的岳陽樓景區(qū)內(nèi),有五座風(fēng)格各異的微縮岳陽樓,再現(xiàn)了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個朝代的不同風(fēng)格。 匾額均出自當(dāng)時著名書法家之手,其中唐代顏真卿所書,宋代米芾所書,元代趙孟俯所書,明代董其昌所書,清代康熙皇帝的——這座五層樓并存的建筑,蔚為壯觀,令人賞心悅目。
宋代文化藝術(shù)和商業(yè)經(jīng)濟極為發(fā)達。 牌匾的使用更加廣泛,并開始進入私營部門。 它們被廣泛應(yīng)用于商店,成為商家的招牌。 商鋪門上大多懸掛著營業(yè)牌匾,通常是黑底金字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金招牌”。 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是一幅描繪北宋都城民俗風(fēng)情的長卷。 它生動地記錄了汴梁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況。 畫中有一藥店,橫匾“趙太成世家”。 店內(nèi)還懸掛著四塊豎式牌匾,上面介紹了藥店出售的藥品。 可見,此時的牌匾在私人店鋪中得到了廣泛的應(yīng)用,其功能也逐漸走向多元化。
到了明清時期,匾額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其形式和內(nèi)容也更加豐富多彩。 除了建筑物或商鋪的名稱外,更多的是評價建筑物的文字,或者表達主人的追求、喜好和祝福的文字,比如紫禁城干清宮順治皇帝親筆題寫的“正明”匾額,還有太皇宮里有“無為”匾額,頤和園里有“萬壽無疆”匾額,很多房子里都掛著“難得糊涂”匾額。
同時,朝廷和政府對官員、學(xué)者的贊揚,以及普通百姓的祝福,也通過贈送匾額來表達。 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,每當(dāng)有新皇帝即位,都會頒布圣旨,要求地方官員推薦“孝廉正直”。 朝廷賜予六品禮服,以備召見之用,并頒發(fā)“孝廉正直”匾額; 清代科舉、鄉(xiāng)試第一名“解元”,第二名“雅元”,第三、四、五名“景奎”,第六名“雅奎”,第七個名字是“文奎”。 這些名字都刻在上面。 該牌匾由政府頒發(fā),掛在成功候選人住所的門上,以示榮譽; 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藏有清末第一學(xué)者洪鈞題寫的“冰心鶴算”匾額,其中“冰心”出自王昌齡的《芙蓉樓送心心》句“洛陽親友如相問,玉壺冰心”,《漸》中的意思是一顆純潔善良的心。 民間用鶴來慶祝七十大壽。 很明顯,這是一塊生日牌。
民國以來,特別是今天,隨著建筑的西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,匾額在民間逐漸消失。 只有一些老字號、山水園林和一些傳統(tǒng)的亭臺樓閣還保留著這種文化痕跡,如同仁堂、全聚德等。 、黃鶴樓、滕王閣、瘦西湖及故宮、孔府、夫子廟等
對于中國匾額的歷史沿革,曾有學(xué)者這樣概括:“匾額始于漢代,發(fā)展于唐代,完成于宋代,盛于明清”。
牌匾的類型
牌匾的種類很多,用途也很廣泛。 根據(jù)不同的分類方法,可以將它們分為不同的類別。
按形狀可分為橫匾和豎匾。 中國古代建筑中,屋檐下有一個重要的結(jié)構(gòu)斗拱,起到支撐和突出屋檐的作用。 早期和一些比較高貴的建筑,斗拱結(jié)構(gòu)宏偉,檐楣間距較寬,所以匾額多采用豎式匾額。 如今常見的匾額有曲阜孔府正門的“圣府”匾額、孔廟的“大成殿”匾額、頤和園的“排云”匾額。 “門門”、“德惠殿”的匾額,以及故宮大部分宮殿的匾額,都是豎匾。
后來,建筑斗拱的比例逐漸減少,檐與門楣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。 另外,明清時期的一些匾額文字較多,只能懸掛橫匾。 如云南昆明大觀樓、揚州個園、頤和園、景福閣、玉蘭殿、山湖皆同層,河南嵩山少林寺均有橫匾。
另外,隨著建筑、地形、風(fēng)景和人們審美的變化,牌匾的造型也越來越豐富多彩,衍生出很多,如手卷牌、荷葉牌、蝙蝠牌、秋葉牌等。牌匾、白色牌匾和相冊牌匾。 這些匾額形式多樣,造型優(yōu)美,具有濃郁的卷軸感。 常用于園林、亭臺、書房,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。
根據(jù)懸掛空間可分為室外飾板和室內(nèi)飾板。 室外牌匾一般懸掛在建筑物前,內(nèi)容多為建筑物名稱,如我們常見的“瑞福祥”、“頤和園”、“黃鶴樓”等都屬于此類。 室內(nèi)牌匾懸掛在建筑物內(nèi)部的正上方。 如果有兩塊或兩塊以上的牌匾,也可以掛在側(cè)壁上。
按質(zhì)地材質(zhì)可分為木飾板、石飾板和金屬飾板。 傳統(tǒng)牌匾多采用木質(zhì)材料制作,這與中國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結(jié)構(gòu)有關(guān); 石匾比較重,不適合懸掛,所以多鑲嵌在建筑物墻壁或橋墩上; 冶金技術(shù)日趨成熟后,出現(xiàn)了金屬板。 新事物中,銘文多為機刻,經(jīng)久耐用,但缺乏傳統(tǒng)文化的韻味。
根據(jù)牌匾的雕刻工藝,可分為陰刻牌匾和陽刻牌匾。 陰刻是將筆畫顯示在牌匾下方的雕刻技術(shù),而陽刻則是將筆畫顯示在牌匾上方的雕刻方法。 還有一些牌匾結(jié)合了陰雕和陽雕。
按牌匾的功能可分為建筑園林牌匾、商號牌匾和紀念牌匾。 建筑園林牌匾主要用于標注建筑物名稱和景物名稱。 它們通常懸掛在建筑物的正門或大廳。 此類匾額最為常見,如“拙政園”、“坤寧宮”等。 文人雅士、官紳世家的匾額也屬于此類。 據(jù)《歷代名家文集》記載,宋孝宗年間,尚書郎六合入仕,年僅40歲還鄉(xiāng)。 當(dāng)時的官??員常說要回到臨泉隱士。 但他們大多數(shù)都是兩面派。 陸河回國后,將這座殿堂命名為“簡一堂”,取“眾人皆辭官歸鄉(xiāng),林下無人”之句。 匾額上生動地寫著諷刺的意思。
作為牌匾世俗化的標志,帶有商號的牌匾是最常見的牌匾。 一些百年老店如同仁堂、瑞福祥、全聚德等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。 這些寓意深刻的牌匾承載著厚重的民族商業(yè)思想,體現(xiàn)了傳統(tǒng)文化的色彩。 宴會、賀匾多用于贊揚、贊揚。 有生日牌、功德牌、美德牌等,古代很流行,至今仍有不少。
匾額內(nèi)容及制作
一塊完整的牌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:一是辨識度;二是標識性。 另一個是文本。
所謂銘文,是指匾額的上下銘文和印章。 上下銘文主要包括題匾人、受匾人、立匾人及時間; 而銘文則是匾額的核心部分。 根據(jù)匾額的用途不同,銘文的內(nèi)容也有差異。 我們以晚清第一學(xué)者洪鈞題寫的“冰心鶴算”匾額為例。 其內(nèi)容及格式如下:
匾額文字:冰心鶴計算尺寸:230*77.3 cm
上一段:授進士、授勛詹師父游春芳游郎子江西書院提督加洪軍四級戰(zhàn)績十次
下一段:敬標節(jié),孝順,馮汝人,葉穆氏,何老太君,七十歲,光緒七年,新巳,中春,古典。
這塊牌匾上面的銘文是題寫牌匾的人洪軍,“偉”字是題寫牌匾的人的象征; 下面的銘文“何老太君”是匾額的接受者。 此匾上下兩節(jié),可解讀為洪軍為老太太題寫立匾。 從銘文“冰心何算”可知,這塊牌匾是為祝賀老太太七十大壽而建的。
牌匾通常懸掛在建筑物最顯眼的地方。 如此重要的裝飾品需要非常高的制作工藝。 不同質(zhì)地的牌匾的制作方法也不同。 以木牌為例,制作過程大致可分為選材、雕刻拋光和噴漆三個步驟。
由于牌匾需要長期懸掛,因此對木材的要求極為嚴格。 首先,木材必須干燥,不易變形; 其次,木材必須易于雕刻。 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才是制作牌匾的最佳材料。 中國古代普遍使用楠木和樟木。
雕刻文字是制作牌匾最重要的一步。 學(xué)者和工匠是兩個不同的群體,但匾額制作卻將這兩類人結(jié)合在一起。 要雕刻牌匾,首先需要寫銘文。 對題匾的人一般有兩個要求:一是書法好;二是字功好。 第二,地位高。 因此,牌匾上的銘文多為皇帝、達官貴人、名人所題。 這種習(xí)俗一直延續(xù)到今天。 文字寫完后,必須將文字擦拭,然后描畫到牌匾上。 這個過程稱為放樣。 排版時,文字應(yīng)排列有序,間距適中,兩端留出的間距應(yīng)大于字距。 文字排列好后,就可以在牌匾上描出它的輪廓,最后根據(jù)輪廓雕刻出輪廓。
最后一道工序是拋光和噴漆。 雕刻完成后,還需要對牌匾進行打磨和裝飾。 這是一項微妙的工作。 絕對不允許使用飛機等工具。 工匠們只能用小刀將牌匾上的凹坑一點一點磨平,然后再抹平。 最后一步是著色。 匾額多為黑底金、藍底金,偶爾也有綠底金或朱底金的。 這可以根據(jù)業(yè)主或建筑物的需要來完成。
牌匾的制作基本到這里就結(jié)束了,但也有一些精美的牌匾需要在邊框上雕刻圖案作為裝飾。 這是對工匠技藝的新考驗,這里不再贅述。
Copyright ? 2012-2024 云木匾額制作廠 版權(quán)所有 備案號:滇ICP備2023015682號